Cookies help us deliver our services. By using our services,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Learn more

香港特區

現狀:巴斯夫®2014年企業碳足跡

從 2008 年開始,巴斯夫就一直是全球唯一一家定期發佈全面碳足跡報告的工業企業。這份年度報告為我們指明了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因素,使我們得以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以實現減排目標。

綜合排放報告是我們氣候保護行動的基礎,為此巴斯夫需要進行兩種不同的分析:

  • 確定哪些產品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於氣候保護產品,我們會計算它們與市場其他技術相比所能減排的二氧化碳當量。產品生命週期分析(LVAs)是計算的基礎,我們採用了巴斯夫歷經考驗的生態效率分析法 (英文).

  • 從原料和前體供應,到巴斯夫生產,再到最終產品的使用和廢棄處理,我們將整個價值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並分別確定每個環節的排放情況。這種分析法嚴格遵照 2013 年《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中適用於化工行業的標準——巴斯夫同時也積極參與議定書的擬定。

借助巴斯夫產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14 年巴斯夫氣候保護產品幫助客戶將二氧化碳排放從 12 億噸減少到 6.8 億噸,減排 5.2 億噸。每種產品都對行業價值鏈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按照巴斯夫在氣候保護產品中的市佔率對價值鏈進行評估,2014 年巴斯夫產品平均幫助減排 11%。

prevention_emissions.gif
2014减排量

巴斯夫價值鏈的溫室氣體排放

排放主要分為三類:

  • 第一類是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即來自巴斯夫生產基地的排放;包括生產裝置和提供能源與蒸汽等裝置的排放。
  • 第二類是供應商在生產巴斯夫所需能源時產生的間接二氧化碳排放。
  • 第三包括整個價值鏈產生的其它所有二氧化碳排放(如供應商和客戶產品使用、廢棄物處理、運輸階段等)。這些又分為 15 個不同的類別。

下圖列出了 2014 年整個價值鏈的排放情況:單位為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括弧中為相應的類別。

Visual: BASF value chain
2014 年巴斯夫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

巴斯夫生產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議定書中第一和第二類)

按照 《溫室氣体核算體系》計算標準 我们分别報告了一類和二類排放。對於第一類排放中與能源生產相關的部分,我們還對生產巴斯夫自用能源和銷售給第三方的能源所產生的排放進行了區分。

本報告中,全球所有獨資生產基地的排放資料進行完全合併計算。合資企業生產基地的排放資料按比例計入。下表為巴斯夫集團自 2002 年以來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

巴斯夫業務,含石油與天然氣   全球暖化潛值 (GWP) 係数
(2002)2
全球暖化潛值(GWP) 係數
(2013, 2014)2
2002 2013 2014

第一類

           

二氧化碳

  1
1 14,634 16,976 16,774

一氧化二氮

  310 298 6,407 789 669

甲烷

  21 25 244 73 70

氫氟碳化物

  140-11,700 12-14,800 61 76 99

全氟碳化物

  23.900 22,800 0 1 0

第二類

           

二氧化碳

  1 1 5,243 3,987 3,911
總計       26,589 21,902 21,523
             
第三方能源銷售(第一類)3            
二氧化碳   1 1 347 927 838
總計       26,936 22,829 22,361
             
抵消(出售證書)4       0 142 0
             
總計(含抵消部分)       26,936 22,971 22,361
1 BASF reports separately on direct and indirect emissions from the purchase of energy. Scope 1 emissions encompass both direct emissions from production and generation of steam and electricity, as well as direct emissions from the generation of steam and electricity for sale. Scope 2 emissions comprise indirect emissions from the purchase of energy for BASF use.
2 GWP factor: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f the individual gases expressed as a factor of CO2 emissions. The GWP factor is based o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1995 (2002 emissions) and IPCC 2007, errata table 2012 (2013 and 2014 emissions). HFC (hydrofluorocarbons)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GWP factors of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3 Also includes sales to BASF Group companies; as a result, emissions reported under Scope 2 can be reported again in some cases
4 Voluntary Carbon Units (VCU) certificates from measures to reduce emissions, which were sold to third parties

巴斯夫集團 2013 年第三類排放資料概覽(按《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第三類排放資料基於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標準(企業價值鏈會計和報告標準)。巴斯夫按照標準所列 15 個類別進行了檢查,並報告了 12 個相關類別的排放情況。

集團公司的排放資料像財務報表一樣合併計算;第三類第 3、5、9 小類的排放資料除外;上述資料採用了與一類和二類排放相同的報告方式。

No.
  Category GHG Emissions
[CO2 equivalents in millions of tons]
1   購買的產品和服務
51.4
2   資本產品
2.4
3   燃料和能源相關活動
2.5
4   上游運輸與配送
2.3
5   營運廢棄物產出
1.0
6   商業旅遊
0.3
7   員工通勤
0.3
8   上游資產租賃
0.3
9   下游運輸與配送
1.6
10   已售產品加工
Undetermined1
11   已售產品使用
52.4
12   已售產品最终處理
20.5
13   下游資產租賃
<0.1 2
14   特許經營
Not relevant3
15   投資 1.9
1 For a chemicals compan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value chain, such as BASF, the effort to determine Scope 3 emissions from the further processing of our products (Category 11 Processing of Sold Products) is not reasonable.
2 Expert estimate. The activities of BASF as a lessee account for less than 20% of our activities in the area of Leased Assets Upstream (Category 8).
3 BASF does not engage in franchising activities.

我們按照《溫室氣體核算體系》價值鏈(第三類)會計和報告標準範本對所列小類排放計算的程式和假設進行了總結。

了解更多(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