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垂范 践行责任关怀

2-2.JPG
“上海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综合演练”在巴斯夫漕泾基地内举办。

2015年,中国天津港大爆炸用生命的代价唤醒了全民消防安全管理的意识。

早在30年前,国际化工界已经在反思工业化学事故对环境的影响。1985年,加拿大政府首先提出“责任关怀”;1992年,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逐渐在全球推广这一理念,全球大型跨国化工企业纷纷将责任关怀融入到企业发展目标和经营方针之中,进而推动了“责任关怀管理体系”的建设。

“责任关怀”是全球化工行业自愿发起的一项活动,参加企业共同致力于提高环境、健康与安全(EHS)表现,并向利益相关者公开其产品和流程信息,从而树立化工行业在全社会中的新形象,推动全球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责任关怀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巴斯夫在中国不仅以身作则,在日常管理中贯彻落实这一原则,更协助相关政府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加强应急响应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动责任关怀在中国化工行业落地。

巴斯夫是《责任关怀全球宪章》的共同发起者,也是最早一批向中国政府和企业分享这一理念的跨国公司。

200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访德国,期间访问了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公司。时任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贺斌杰博士(Dr. Jürgen Hambrecht)详细介绍了公司在责任关怀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废水污染着德国的莱茵河,雾霾笼罩在曼海姆和鲁尔工业区的上空,化工工厂事故频发。随着巴斯夫等德国化工企业把实践“责任关怀”作为自身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曾经的污水开始变清,阴霾的天空慢慢放蓝。而巴斯夫的工厂事故致死率也不断降低,从197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20多起死亡事故,到2000年后再未发生过因工艺安全引起的死亡事故,安全绩效大大提高。

张德江在听完巴斯夫的相关介绍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便着手开展并最终促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F)在中国石化行业推广责任关怀。

作为CPCIF、ICCA和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的重要成员,巴斯夫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不遗余力在中国推进责任关怀,在应急响应、化学品法规宣传和公共传播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优异的表现得到国内相关部门的一致认可。

2014年,CPCIF向巴斯夫授予“责任关怀组织奖”,巴斯夫是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跨国企业。2015年,AICM向巴斯夫授予“责任关怀主席奖”;巴斯夫台湾地区的一个基地因其对责任关怀的巨大贡献获得当地市政府的表彰;巴斯夫上海的一个基地获得“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奖”;巴斯夫南京的基地被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授予年度安全先进单位称号。

1.JPG
博凯慈博士在上海主持《责任关怀全球宪章》签字文件移交仪式。

2015年9月,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博凯慈博士(Dr. Kurt Bock)在上海主持《责任关怀全球宪章》签字文件移交仪式,逾400家中国化工企业签署的文件由CPCIF递交给ICCA,彰显中国化工企业对责任关怀的集体承诺。

“责任关怀帮助全球化工行业确立了标准”,巴斯夫大中华区责任关怀部总监张理说,“通过巴斯夫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国内化工同行意识到责任关怀所做出的贡献,并投身责任关怀体系,我们深受鼓舞。”

He Xinyuan.jpg

“我们希望能引领国内化工行业履行EHS高标准,改善透明度与邻居的沟通,提高应急响应水平,使所在园区以及周边社区居民从中获益。”

何新源,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上海首席代表

提高社区认知对于化工行业践行责任关怀起着重要的作用。巴斯夫积极与所在社区沟通,保持信息透明,坦诚对话,帮助所在社区共同建设,承担社会责任。

巴斯夫在全球建立了84个社区咨询委员会(CAP),其中大部分位于大型生产基地。CAP主要由化工基地附近的居民或当地机构代表组成,为居民与基地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坦诚和透明交流的平台。在大中华区的上海、重庆、南京和台湾地区,巴斯夫都建立了CAP。

通过CAP,巴斯夫定期举行开放透明的对话和基地开放日活动。除项目简报、运营情况介绍外,巴斯夫还就关系到当地社区切身利益的话题展开讨论,如环境、安全、就业等,与当地社区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增加了双方的信任度。

巴斯夫不仅拥有严格的EHS自我监管考评体系和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定期在内部开展系统化的危险品应急响应培训,更是与外部的环保部门、消防部门、化工园区建立了长期、广泛的交流机制,和同行以及周边化工企业分享丰富的EHS管理和实践经验。例如,2015年,巴斯夫与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的多家国内企业的EHS管理人员分享了责任关怀最佳实践。

“巴斯夫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安全环保工作”,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上海首席代表何新源说,“我们希望能以此引领国内化工行业履行EHS高标准,改善透明度与邻居的沟通,提高应急响应水平,使所在园区以及周边社区居民从中获益。”

据张理介绍,为促进应急响应专业知识交流、深化与运输事故信息和应急响应系统(德国政府和企业建立的一个网络)的合作,巴斯夫于2015年邀请了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代表访问巴斯夫路德维希港基地,分享巴斯夫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消防队的丰富经验,探讨化学品应急响应的处理机制。

回国后,上海代表团即着手落实应急机制,邀请巴斯夫提供相关支持,提升国内相关工作人员对危险化学品的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能力。

巴斯夫还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管委会及下属的消防支队开展合作,在上海消防局的支持下,开始在工厂范围组建自己的专业消防队,尝试新的措施和办法,以此建立起应急响应的最佳实践。

2015年9月,“上海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综合演练”在巴斯夫漕泾基地内举办。这是上海市政府首次在化工生产装置内举办政企联动协同演习。来自上海市化学工业区应急响应中心、医疗急救中心及巴斯夫的100余位工作人员参与了此次演习。

2015年,巴斯夫向位于漕泾的上海化学工业区捐赠了配备专业的空气污染物监控设备的环境监测车,帮助化工区管委会更好地进行园区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应急处置。

在重庆,巴斯夫向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巴斯夫重庆MDI装置所在地)公共消防站捐赠了一台全新的化学事故救援车,用于危险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收集、转运和洗消。这是该地区公共消防站拥有的第一辆此类化救车。

此外,巴斯夫还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创新,研发生产先进的防火和灭火用品,提高全球消防水平。

3.jpg
采用 Ultrason® 和 Ultramid® 制造的消防头盔更耐用、更安全。

由Ultrason® 和Ultramid® 热塑性塑料制造的消防头盔十分轻巧,配戴舒适,最高工作温度可达220°C,具有优异的阻燃性和耐冲击性,可保护消防员头颈部免受掉落碎片的伤害,保障消防员的生命安全。得益于Ultrason® 良好的透光性,消防员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可通过透明面罩看清周围情况。

而采用Elastollan® 热塑性聚氨酯生产的高压消防软管使用寿命更长,抗刺穿性和耐磨性也大幅增强。Elastollan® 既提高了消防软管的高爆破压力,也确保了极佳的韧性,防止软管打结,易于卷绕。此外,它可在潮湿条件下存放,不会腐烂,并对阳光和化学品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安全可靠的防护用品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巴斯夫大中华区责任关怀应急响应经理岳海兵说,“只有这样,应急人员才能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更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