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源:源自坚实的基础

早上8点半,邓贾晏在巴斯夫特性聚合物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通常都在这里度过,按照实验室负责人设计的配方,周而复始地进行改性和注塑实验,并分析结果。这些实验看似单调重复,但当被转化为创新的零配件解决方案后,却会为公司和中国的汽车行业创造很大的价值。而这也是邓贾晏工作时的最大动力。

不过,她作为一名化学师的日常看来很快就会被一些新入实验室的“菜鸟”打断。邓贾晏即将担任巴斯夫亚太创新园(上海)“实验·源”项目培训导师,她必须抽出一半的工作时间辅导这一项目招收的“学徒”,而他们刚刚走出校园,几乎没有任何在企业实验室的工作经验。

piyada.JPG

“巴斯夫正在扩建位于上海的研发设施,这为本地的学生带来了众多就业机遇。”

蔡玺兰博士(Dr. Piyada Charoensirisomboon),巴斯夫全球副总裁,负责亚太创新园(上海)

“实验·源”里的实验员

“实验·源”是巴斯夫在上海的研发部门新发起的学徒项目,将于2015年7月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招募化学专业的大专毕业生,通过为期一年的基础和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实验室操作人员。首批30名学徒将在邓贾晏和其他四名导师的引导下,实现从“菜鸟”到“专业人士”的蜕变。

“巴斯夫正在扩建位于上海的研发设施,这为本地的学生带来了众多就业机遇。与此同时,如何招募到最适合的人才也成为了我们的一大挑战。”巴斯夫亚太创新园(上海)副总裁蔡玺兰博士表示:“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更主动的措施,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

“网络虚拟招聘”和NAO开放创新平台是巴斯夫为了招募研发科学家开拓的新渠道。而“实验˙源”的诞生,则是为实验室的操作岗位建立起可持续的人才储备。

自2014年六月开始招聘以来,“实验·源”项目引起了目标学生群体的极大关注和兴趣。据负责巴斯夫亚太创新园(上海)招聘工作的康妉传介绍,项目共吸引了长三角地区三所高校的500多名申请者,最终只有40人能脱颖而出,成为项目实习生。

Lars_R.JPG

“强大的根基是任何植物吸收营养、茁壮成长的源头。”

芮策满博士(Dr. Lars Reichmann),巴斯夫全球副总裁,负责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

发展自我和他人

“强大的根基是任何植物吸收营养、茁壮成长的源头。将新项目命名为‘实验·源’,是因为我们希望它能帮助青年人才夯实基础,在实验室开启成功的职业生涯,成为巴斯夫在中国日益壮大的研发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巴斯夫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副总裁芮策满博士说:“我们希望吸引具备基本化学知识的求职者,并通过公司内部的进一步培训帮助他们学到更多。”

“实验˙源”项目负责人、培训联络人严丽莎(Lisa Drahmann)介绍道,选出的40名候选者将首先参加为期六个月的内部实习。合格者将成为正式的学徒,在华东理工大学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基础教育,之后在巴斯夫不同的实验室中完成下半年的专业培训。

“‘实验·源’与巴斯夫路德维希港总部著名的学徒项目秉承相同的理念——所有学员都将在结束理论和实践培训后,胜任各自岗位的工作。”芮策满介绍:“我们充分借鉴了总部同事在培训实验室青年技术人员方面的丰富经验,并运用我们在中国开发这一新项目时积累的经验。”

zemin-gao.png
高则名正在向德国的培训生介绍实验设备。

在设计“实验·源”学徒项目时,巴斯夫考虑了中国与德国教育体系的差异,针对已经在中国的大专或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毕业生,量身定制了为期一年的额外培训。据芮策满介绍,德国的学徒项目则招收高中毕业生,为其提供为期三年半的培训,其中还涵盖了基础理论教育。

在路港、上海两地的专业培训师和实验室负责人的帮助下,五位培训导师将为“实验·源”开发培训课程,并建立评估标准。作为准备工作的一部分,邓贾晏和她的小 伙伴们将在德国的中央培训部门和研发部门度过两个月的时间,以便观察和练习如何教导学徒,并进一步深入探索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五名培训导师将 联手制定适合中国本土的学徒培训方案。

“这对我而言充满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集学习、分享与付出为一体的完整而有意义的过程。”来自分散体 实验室的培训导师高则名说。他于2013年加入巴斯夫之前,曾在北京理工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负责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我很高兴能陪伴学徒生度过他们在 巴斯夫最初的时光,通过分享我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和他们一起成长。”

“培训导师是这个新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蔡玺兰说:“我们挑选的这五名导师都是非常出色实验室技术人员,他们心态开放,富有好奇心,而且具有出色的思维能力。对他们而言,‘实验·源’提供了一个教学相长、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与其他培训导师一样,张丽丽谈起自己将要参加的新项目时也非常兴奋。她是亚太创新园(上海)的首批实验室技术人员之一。“过去两年里,我一直在实验室负责人的指导下积累技术经验。现在又得到了一个培养其它技能的好机会,这对于我自身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亚太创新园拥有一支多元化的团队——我们的同事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这为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创造了独特机遇。”蔡玺兰说:“‘实验·源’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团队的多元化发展,并为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什么是适合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发展道路?是否与科研人员截然不同?

蔡玺兰博士:在研发部门,每位员工都有各自的职业发展机遇。举例而言,之前亚太创新园研发团队的一名实验室技术人员就成功转岗到了负责知识产权的业务部门;还有一位工程塑料部门的科研人员如今在特性材料部的产品开发部门工作。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并非泾渭分明,主要还是取决于员工个人的意愿以及思维和学习能力。

在亚太创新园的科研团队,我们每个月都会向实验室技术人员提供小型讲座,由科研人员为他们传授材料科学领域的知识,帮助他们在研发方向发展。另外,巴斯夫还向部分希望进修的员工提供经济资助。先进材料开放研究网络(NAO)这个学术平台也会向他们开放。

高层管理人员如何推动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

芮策满博士:方式有很多。对于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新员工,我们要确保实用的培训能帮助他们了解巴斯夫的工作方式,并回答他们在工作中特别是入职初期提出的问题。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我们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个别指导上,从而帮助他们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发展。

其次,我们还必须为他们在部门内外的发展提供支持。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其他员工,都可以从工作中的新挑战学到很多东西。身为高级管理人员,我们应当支持他们改变在巴斯夫的工作范围,或是开始新的工作,这样既有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也加强了巴斯夫的整体人才储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