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Home

巴斯夫在中国135周年

今天,中国正在觉醒,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越来越自信。中国人认为,中国正在重新获得在大国中应有的位置。

巴斯夫的很多员工也亲身经历了这一发展过程。1885年,巴斯夫(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巴登苯胺苏打工厂)刚成立20年,一位名叫Theodor Sproesser的经理来到中国。他的任务是说服中国人相信巴斯夫染料的优点。这在当时是充满风险的做法,但他最终获得了成功,此事将在下文详述。从那时起,中国的一切几乎都改变了。如今,巴斯夫是中国化工行业重要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合作伙伴,特别是中石化密切合作。

在巴斯夫成立150周年之际,我们为读者献上一本有关中国的书。这不仅因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意义,其他市场对我们也同样重要,我们的业务在其他市场甚至更大,比如在美国。但是,中国给企业家精神和投资提供了格外吸引人的空间。巴斯夫在中国运营了135年,特别是过去20年我们的增长不断加速。我们以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很快就通过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网络。以及最近成立的研发部门使业务获得了补充和拓展。

这本书追溯的正是巴斯夫这一颇具企业家活力的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书,正是因为大部分参与者—巴斯夫老员工们的积极性,还包括很多经济界和政界的伙伴都愿意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历。

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本书从纷繁的事件中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00-Grabicki.jpg

本书作者

Michael Grabicki(葛睿齐)在汉堡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攻读德语文学研究与政治学专业,在报社培训结业后曾担任《哥廷根日报》记者。后加入巴斯夫企业传播部门历任数职,2012年底前负责企业媒体关系。在此期间,葛睿齐多次访问亚洲,并在他从事的媒体关系工作中关注巴斯夫在中国的活动。

作者目前生活在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这是葛睿齐专业纪实作品的处女作,为了撰写这本书,他查阅了巴斯夫及其他公司档案馆里的原始文件,并与德国和中国的多位在巴斯夫的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士进行过多次访谈。

顶图
封面图片展示了一张过去的染料标识,这是巴斯夫20世纪初用于合成靛蓝包装上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