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Home

1865-1901

1865年4月6日,一家名为“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巴登苯胺和苏打厂)的股份公司在曼海姆成立。这家年轻企业主要生产染料及作为原材料的无机化学品。由于未能在莱茵河巴登河岸购得土地,该公司将生产设施修建在了对岸,即普法尔茨地区的路德维希港。

Friedrich Engelhorn(1821-1902,金匠,企业家,1865至1883年任执行董事会主席)是曼海姆一家煤气公司的所有人。他迅速意识到了煤焦油这种副产品所蕴藏的商机。1861年,他开始生产品红(洋红,一种红色染料)和苯胺(从煤焦油中提炼的一种原料)。

不过,在他心中还有更宏伟的蓝图——建立一家涵盖整个生产流程的公司,从原料和助剂,到前体、中间体再到染料。1865 年,恩格霍恩将这种开创性理念化为了现实。当年 4 月 6 日,他在曼海姆发起了一家名为 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的股份公司。由于未能按计划在曼海姆购得土地,恩格霍恩最终将生产设施建在了莱茵河的对岸,即当时还属于巴伐利亚王国的路德维希港。

他努力改善职业安全和健康,并修建了大量员工住房,为巴斯夫在社会政策方面的优良传统打下了坚实基础。1866 年,巴斯夫聘用了首名企业医生。在世纪之交时,医疗部门搬进了全新的基地医院。

19 世纪下半叶,路德维希港是德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住房短缺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在 1865 年,巴斯夫就在运营执照申请中提到了企业房屋的建设问题。公司成立后一年,巴斯夫在生产基地最西南边修建了四座建筑,其中包括员工公寓和宿舍。

但是,首批采用煤焦油生产的染料令人十分失望:色牢度和耐光性都不甚理想(即会褪色)。传统天然染料茜草红(土耳其红)和靛蓝仍是当时市场的主流,但已经无法满足纺织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化学研究。1868 年,巴斯夫任命化学家 Heinrich Caro(1834-1910 年,1868 - 1889 年在巴斯夫任职)为首任研究主管。最初的研究活动主要在曼海姆实验室完成。后由于物业被出售,研发工作转到路德维希港基地大门旁的实验室继续进行,这就是目前主实验室的前身。

1869 年,Heinrich Caro与两位来自柏林的教授 Carl Graebe 和 Carl Liebermann 合作,成功合成了第一种天然染料:茜素。这种红色染料提取自茜草的根部,主要用于棉花的染制,它成为了巴斯夫的第一个全球性的成功案例。随后,曙红、正红和槐黄等新式染料也相继问世。

1872 年,由 400 多栋住房组成的“ Hemshof社区”开始施工建设,以便为巴斯夫员工提供廉价住房。小区中所有建筑均相互独立,四周花园围绕;每栋房屋分为四套公寓。工人住房为一层半结构:每套公寓包含两个起居室、一个卧室、一个厨房、两个地下室和一个花园。主管和工头的住房为两层半结构,每套公寓包含三个起居室、两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地下室和一个花园。除Hemshof社区以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巴斯夫还在生产基地附近修建了白领员工住房。
 

茜素的成功合成为巴斯夫打开了通向全球市场的大门。然而,当时公司的销售机构还不健全。1873年,巴斯夫并购了斯图加特两家知名染料销售公司 Knosp 和 Siegle。这两家公司在全球拥有完善的贸易网络,为 5000 多名客户提供服务,当时巴斯夫绝大多数产品也都通过它们销售。此外,它们还经营着自己的染厂,以应用为导向,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巴斯夫开始在国外建立生产装置和销售办事处,包括纽约(1873 年)、莫斯科近郊的 Butirki(1877 年)和法国 Neuville-sur-Saône(1878 年)。1889年,位于斯图加特的颜料生产业务被 Siegle收回。1970年,巴斯夫收购了整个 Siegle集团以拓展颜料业务。

巴斯夫还参与了关于化工行业工人健康与福利的公开讨论。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1875年巴斯夫成立了健康保险基金,为员工支付疾病津贴。

1876 年,Heinrich Caro成功合成用于棉花的纯蓝色染料——亚甲蓝。一年后,巴斯夫获得了德国首个利用煤焦油合成亚甲蓝的专利。不过,亚甲蓝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纺织行业, 在医疗方面也日益重要。例如,医学先驱Robert Koch就曾在肺结核研究中用它来指示结核杆菌。

1880 年,慕尼黑大学化学家Adolf von Baeyer成功合成了当时最重要的天然染料——靛蓝。巴斯夫与赫斯特染厂共同购买了靛蓝专利的使用权,开始生产靛蓝。但是,由于一直无法以低成本方式大规模生产原材料,企业效益始终不佳。直到10年后,苏黎世大学的Karl Heumann教授发明了高效合成功方法,随即为巴斯夫和赫斯特采用。然而这种工艺的靛蓝产能仍然不足。之后,巴斯夫和赫斯特再次获得该工艺的专利权。就这样,巴斯夫为靛蓝的工业化生产铺平了道路。

1882 年,路德维希港建立本地电话网络,第一位用户即是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这也是当时巴伐利亚王国(路德维希港当时属于巴伐利亚王国)的第一条电话线路。

按照俾斯麦建立的社会安全系统,巴斯夫于 1884 年推出了首个企业健康保险计划,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法律要求。在当时,家庭主要劳动力一旦长期患病,就可能威胁到全家的生计;巴斯夫的新计划在保护员工家庭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1887 年,一台 3 千瓦的小型发电机点亮了莱茵码头和储煤场的两盏弧光灯,这标志着路德维希港基地正式进入电力时代。直到 1938年前,巴斯夫始终在电力方面自给自足——当时的发电能力就已经达到了121,000千瓦。1938年后,公用事业公司RWE负责填补巴斯夫的电力缺口。 此时的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已建有18个小型实验室。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辅助性质的试验场所,一些甚至设在简陋的棚屋内。这远远无法满足高效研究的要求。即使在当时,研究也必须跟得上国内和国际商标、专利和工艺专知方面的激烈竞争。巴斯夫需要更加高效的研发机构和更多的研发人员,建立专门的研发大楼已经刻不容缓。1887年,巴斯夫开始在管理总部旁修建“主实验室”。与此同时,一个分析实验室和小规模试产装置也拔地而起。此外,主实验室内还设置了由Heinrich Caro领导的企业专利实验室,主要负责处理国内外专利事务。

此时的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已建有18个小型实验室。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辅助性质的试验场所,一些甚至设在简陋的棚屋内。这远远无法满足高效研究 的要求。即使在当时,研究也必须跟得上国内和国际商标、专利和工艺专知方面的激烈竞争。巴斯夫需要更加高效的研发机构和更多的研发人员,建立专门的研发大 楼已经刻不容缓。

发烟硫酸主要用于生产蒽醌磺酸,后者是茜素染料生产的基础原料之一。随着巴斯夫对发烟硫酸需求的快速增长,作为主要供应商的波西米亚硫酸厂已经无法满足供应要求:发烟硫酸逐渐稀缺且价格日益昂贵。1888 年,化学家Rudolf Knietsch(1854 - 1906 年,1884 - 1906 年任职于巴斯夫)开发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替代工艺,这种硫酸接触工艺不但使巴斯夫一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硫酸生产商,也为催化加工铺平了道路。同年,Knietsch又发明了另一种开创性工艺:氯气液化。在此之前,由于氯气的超强腐蚀性,对其液化的尝试一直未获成功。液化工艺诞生后,就能够以液态形式对氯这种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材料进行存储、运输和加工。由于纯度较高、运输方便,瓶装氯气很快就成为巴斯夫在业务扩张中的畅销产品。

1890年1月,在Heinrich Caro离任后,巴斯夫建立了专利办公室,后发展成为公司的专利部门。一封在当时的管理层中流传邮件中写道:“即日起,所有专利事务均交由专利办公室的 Glaser 博士处理,Hecht律师负责协助。”专利部主要负责专利应用的起草、提交和保护,商标的处理以及与竞争对手的专利纠纷。1877-1888年,巴斯夫在德国共获得 60 项专利。1889-1900年,专利登记数量达到 468 项。

各种新染料的问世,意味着纺织行业的客户需要全面的支持和建议。仅靠染料生产厂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1891年巴斯夫建立了中央染料技术设施,这就是巴斯夫技术服务中心 (AWETA) 的前身。

化学家Eugen Sapper(1858 - 1912,1883 - 1887和1890 - 1912年间在巴斯夫任职)发明的邻苯二甲酸催化工艺使得邻苯二甲酸的生产变得更加简单、经济。邻苯二甲酸主要用于生产各种染料。

1892 年,巴斯夫修建了欧洲第一所公共疗养院,为普法尔兹的 Dannenfels 地区身患肺结核的公司员工提供治疗设施。1904年,巴斯夫在 Kirchheimbolanden修建了一个康复院。1914年,在Albersweiler-St. Johann 建成了一所面向巴斯夫蓝领和白领工人家属的疗养院。1920至1921年间,位于黑森林 Kirnhalden的康复中心对巴斯夫员工正式开放。

在耗资 1800 万金马克(超过当时巴斯夫的市值)、经过 17 年的深入研究之后,巴斯夫终于在 1897 年成功推出了“巴斯夫纯靛蓝”,在这场“天然染料之王”的竞争中笑到了最后,利润丰厚的市场开始向巴斯夫招手。然而,靛蓝很快就被公司内部产品的竞争中被色牢度、光牢度更为出色的阴丹士林逐渐取代。直到20世纪 60 年代,蓝色牛仔裤风靡了整整一代人,靛蓝染料也随之复兴,再次成为巴斯夫染料业务的一大支柱。

巴斯夫在 1898 年的年报中写道:“在所有新产品中,合成靛蓝最为重要。它完全达到了我们对产品出色性能、市场接受度和销售量的期望。实际测试结果很快向客户证明了这种新染料及其应用的巨大优势。之前任何关于‘合成染料不如天然染料’的疑问都已烟消云散。”

1900 年巴黎世博会宣传目录中写道:“毫无疑问,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 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制造商。在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共有148 名训练有素的化学家、75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及 305 名其它员工在此工作。1865年公司创立之时,公司员工仅有 30 人;而到 1900 年 1 月 1 日,这一数字已稳步增加到 6207 人之多。”

1900 年,巴斯夫修建了第二个大型居住社区。以下内容摘自当年年报:“生产基地附近的土地价格出现了不合理的上涨。在投机商的操纵下,收购大宗土地已几乎无法实现。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巴斯夫在穆特尔斯塔特火车站附近购买了大片地产 (Limburger Hof),这里通过铁路与生产基地相连,两处距离仅8 公里。我们计划在此修建员工小区,并能更具需求随时扩建目。工人可乘专列往返于基地和居住地之间。”

当年12月下旬,巴斯夫Gesellschaftshaus(俱乐部)正式启用。这个社会中心包括高级管理层的餐厅和社交室,配有阅览室的图书馆和一个供节庆活动使用的大厅。它所反映的巴斯夫社会政策如下文所述:“从诞生伊始,巴斯夫管理层就用行动展示了一点:公司对工人和领薪职员所承担的责任,不仅包括按照整体经济状况发放工资和薪酬……还有很多其它责任也必须履行。一开始,这些责任只局限于生产装置以内,比如事故预防措施和清洁卫生措施。后来,它们逐渐延伸到装置以外,包括员工的家属,包括住房补贴、保健、医疗和预防等等。公司将一如既往提供健康福利,并不断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提高其文化和教育水平。我们设立基金,以尽可能确保员工未来无忧以及为困难员工提供帮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鼓舞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向心力。”

1901 年,René Bohn(1862 - 1922 年,1884 - 1920 年在巴斯夫任职的化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蓝色染料。这种名为阴丹士林蓝RS的色牢度和光牢度全面超过了靛蓝。在其基础上开发的优质瓮染料(非水溶纺织染料)为纺织品染色和印花提供了新的应用。靛蓝和阴丹士林对减少还原剂“巴斯夫浓缩次硫酸盐”和吊白块(此类还原剂用于在染色过程中将染料转化为水溶形态)的使用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