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Home

1945-1964

在经历了法国军事占领和关于法本公司的多年解体协商后,1952 年 1 月 30 日 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 正式成立。尽管只剩下路德维希港基地的主要工厂和传统产品线,但巴斯夫依然抓住了 50 年代的经济繁荣机遇。

1945 年,遭受 65 次空袭和 40,000多枚炸弹轰炸的路德维希港和奥堡生产基地化为一片废墟。三分之一的装置被完全破坏,其余的也严重损坏。总产能减少了 45%。但在逐一重建后,生产再次恢复。

1947 年,巴斯夫举行了战后首次劳资委员会选举。在重建阶段,得益于员工代表与管理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公司在 1955 年的第一份劳资协议中加入了一系列社会政策。

Carl Wurster(1900 - 1974 年,1952 - 1965 年任执行董事会主席)在描述 1953 年巴斯夫重建工作时说到:“从 1945 年 3月到 1948 年 6 月 21 日货币改革期间的重建,无疑是巴斯夫有史以来最为艰苦的时期。如果没有全体员工在食物紧缺等艰苦条件下的敬业奉献,很难想象我们能够取得后来的成绩。”

之前的路德维希港和奥堡生产基地,如今被改造成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的南北两部分;到 1948 年,巴斯夫员工总数已增加到 21,951 人。

同年,生产基地南部一列铁路油槽车的严重爆炸夺去了 200 多人的生命,也破坏了很多新建的建筑。

1949 年,巴斯夫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U46 除草剂在经过巴斯夫农业研究站的三年测试后成功上市。U46 是主要用于谷类作物的除草剂。

1951 年,注定将风靡全球市场的塑料Styropor被发现。这种白色硬质泡沫的空气含量为98%,同时也具备空气的主要特点——卓越的保温隔热性能。土木工程师和包装设计师对此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除用于屋顶、墙壁和天花板保温隔热以外,它还被广泛用于易碎瓷器和冷冻食品的包装。白色发泡聚苯乙烯经过进一步开发后完善了巴斯夫的保温隔热产品线,包括绿色的微孔 Styrodur 和添加了石墨的灰色的 Neopor。1964 年,Styrodur 产品完全成熟。1998 年,巴斯夫推出 Neopor。

在经历了漫长的解体协商后,1952 年 1 月 30 日,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作为法本公司三家继承公司之一正式成立。尽管从 1919 年开始,公司总部就搬离了位于莱茵河巴登河岸的曼海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使用之前的名字。直到 1973 年,公司年会才通过决议,更名为BASF Aktiengesellschaft,即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发展亟需建立新的理念。在法本集团,路德维希港长期以来主要提供原材料并向制造商提供高压设备。之前没有的公司管理体系亟需建立,业务领域也需要重组、拓展和重新开发;最关键的是要开发出口市场。

摘自1952 年年度报告:“1952 年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重建工作进展顺利,最重要的部分都已接近完工。重建工作按照长期计划执行,并实现基本现代化,从而在未来几年里完成 更低的生产成本与更高的产量。”

1953 年,巴斯夫与壳牌德国公司合作,在莱茵河畔的Wesseling(位于波恩和科隆之间)建立了德国首家石化生产厂 Rheinische Olefinwerke GmbH (ROW),主要生产巴斯夫 Lupolen 品牌的聚乙烯塑料。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化学合成的主要原料。由石油而生成的碳氢化合物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从那时起,巴斯夫的化学家开始提炼石油、石油衍生物与天然气。德国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化学时代:石化产品时代。

摘自1954 年年度报告:“要跟上行业发展的潮流,我们就必须做好在近期内开展特定的海外生产项目的准备。我们认为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国际业务的长期收益。”

1955 年,巴斯夫建造了新的疗养院并向员工开放。这样一来,除路德维希港旁原有的设施外,巴斯夫还在黑森林州的 Breitnau 以及北海Sylt岛的 Westerland 拥有员工疗养中心。

同年,巴斯夫自战争以来首次在德国境外开展生产活动。巴斯夫与 M. Hamers 公司一起在巴西瓜拉廷格塔建立了一家名为 Comanhia de Produtos Químicos Idrongal 的制造公司,并开始少量生产 Styropor。一年后,它开始生产连二亚硫酸钠、吊白粉和聚合物分散体。直至今日,瓜拉廷格塔仍是巴斯夫在南美最大的生产基地。

1956 年,使用氢气通过氧化氮催化氢化的羟胺合成,使得己内酰胺(一种合成聚酰胺纤维前体)的生产更经济。采用这种材料生产的长袜价格逐渐为公众接受。

在阿根廷,巴斯夫与当地公司联合成立了合资企业 Sulfisud S.A.,并于 1959 年开始生产次硫酸盐和吊白粉等染料助剂。

1957 年,102 米高的巴斯夫办公楼落成启用,标志着重建的完成与全新的开始。Friedrich Engelhorn大楼是德国首座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摩天建筑,也是路德维希港的地标性建筑之一。2013 年,巴斯夫开始拆除这座大厦。同年,原址重建项目开始招标。

巴斯夫在美国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1958 年,巴斯夫和陶氏化学在德克萨斯州自由港联合建立了Dow Badische Chemical Company。1959 年开始生产基础化学品和纤维中间体,后又开始生产纤维。20 年后,陶氏化学从合资企业撤资。

在法国,巴斯夫与法国合作伙伴建立了合资企业以生产 Styropor 和丙烯酸酯基聚合物分散体。

1959 年底,巴斯夫股票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在1960年初,在苏黎世、巴塞尔和日内瓦三大瑞士交易所上市。

1960 年,随着纺织纤维领域的发展,巴斯夫不断补充其染料系列产品。公司在现有毛料与棉料用染料产品系列中又新添了用于印染合成纤维的 Palanil 和 Basacryl。其它新的开发源源不断:6年之后,巴斯夫成功开发出第一款用于棉料/聚酯混合物的 Cottestren 染料。1978 年,产品系列又延伸到了适用于印刷此类混合物的染料。

德国经济奇迹期间的飞速增长造成国内劳动力短缺,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来自海外的移民工人。1960 年,联邦劳动局在意大利建立办事处;同年,巴斯夫招募了首批意大利员工。之后,来自西班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的工人以及德裔巴西人和越南难民也纷纷涌入。

1961 年,推出了首款合成有机缓释肥料Floranid。

1962 年,巴斯夫对研究设施进行了重组:塑料和染料实验室成为中央研究实验室和氨实验室之外的独立部门。这意味着巴斯夫能够更紧密地整合重要的应用领域。同时,此举也增强了研究和各类生产、应用部门的联系。

1963 年,Yuka Badische Company Ltd. 开始在日本生产 Styropor。考虑到非日本公司在日本市场中所面临的重重障碍,该工厂由巴斯夫和日本合作伙伴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负责运营。巴斯夫在日本其它运营中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直到 1988 年,巴斯夫才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助剂生产工厂。今天,巴斯夫在日本 37% 的销售额来自于日本本地生产的产品。

巴斯夫应用部门首次将设计纳入已经从事多年的客户支持活动。1963 年,它举行了第一届“国际 Luran 竞赛”,广泛征集采用热塑性材料Luran的早餐用具设计,希望以此将先进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美观的日用品,引领塑料产品新风潮。简单的注塑成型加工方式以及材料优异的强度和耐热性,使巴斯夫聚苯乙烯共聚物迅速成为技术应用和家用电器行业的畅销产品。之后,巴斯夫不得不将 Luran 的产量增加了一倍。Luran 的名字中含有它的主要成分丙烯腈:LURAN 意为 LU(dwigshafen) R(hine) A(crylo) N(itrile),即路德维希港、莱茵、丙烯、丁腈。1964 年,第二届 Luran 大赛成功举行。塑料和设计在巴斯夫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从 1970 年开始,Verner Panton 悬臂椅和极富传奇色彩的 Panton 椅都采用了巴斯夫的 Luran-S 生产。其下一代产品,即 Konstantin Grcic (2007) 设计的 Myto 椅则采用了同样来自于巴斯夫的 Ultradur Hight Speed。

从河岸到海岸:1964 年,巴斯夫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建立一个生产基地。它很快就成为了巴斯夫在欧洲的第二大生产基地。原材料获取便捷以及与海外客户之间便利的运输,进一步推动了该基地的发展。该基地主要生产化肥、纤维中间体、塑料和化学品。

1964 年,推出了用于糖用甜菜培育的优质除草剂 Pyramin。

巴斯夫对第一个数据中心进行了技术升级,使用大型电子计算机代替了最后一批制表机。早在1911 年,巴斯夫就成为德国首家采用机械数据处理的公司之一。

环境保护新视野:在对多种熔炉进行长期测试后,首两台旋转熔炉残留物焚化炉投入运行。今天,八个熔炉在巴斯夫的废物处理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