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災後心理 提升基礎教育品質

企業的長期成功與有影響力的社會活動緊密相關。一直以來,巴斯夫透過捐款、展開非營利活動、支援創業活動等方式,與相關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推動以社會影響力導向的社會活動,內容涵蓋教育、房屋資助、健康與營養、救災與防災減災、清潔飲水等方面。這類活動的展開不僅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了幫助,也為解決當前及未來的社會挑戰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6年,一項針對四川地區兒童教育水準的三年援助項目圓滿結束。這是巴斯夫大中華與巴斯夫基金會(設在德國的慈善基金)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災後援建計劃的延續。在此之前,雙方已資助聯合國人居署完成了一項針對災區學校的校舍修復和維護工作。

巴斯夫基金會國際發展項目專員Ulrike Wilson表示:「中國是自然災害的高危險地區。提高兒童的安全意識以及自我保護能力很重要。」該援助專案包括一個為期一年的災後校園社會心理支持計劃和一個為期兩年的基礎教育水準改善計劃,由全球性兒童發展組織救助兒童會負責實施。經過了三年的實施,它為當地兒童教育環境的長期改善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張慕堯是救助兒童會的高級保護計劃官員,主要負責這項援助計劃的實施協調。據她介紹,在災難發生時,針對受災人員的緊急心理援助必不可少,這往往受到較高的關注;然而,災後心理援助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作,需要持續的投入。災後1-2年,各救援力量陸續撤離,但災區的心理援助仍有較大需求。根據雅安市教育局以及學校師生的回饋,當地學校在減防災、社會心理支援方面仍需要很多的持續性的幫助。2013年11月,救助兒童會順勢加入,展開了第一階段的「國小校園社會心理支持與減防災」計劃,主要幫助雅安23所項目學校中的老師提升學生災後心理支持水準,進而強強兩萬多名學生的應對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專案也在防災減災方面為老師提供系統培訓,讓他們能在學校中進行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制訂並實施減防災計畫。

計劃主要通過參與式培訓、講座、討論和展示等形式展開,在保證受訓老師掌握相關理論的同時,也要求他們需要具備能夠開設心理主題班會、展開減防災演習等獨立實踐的能力。

計劃使得受助學校的災後心理輔導水準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一方面,災後心理輔導得以實施,幫助兒童恢復了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心理教育的長期輔導機制開始形成。

「培訓後,專案心理老師能夠在所屬學校定期展開心理健康相關活動,並逐漸應用諸如心理諮詢室等心理輔導輔助設施。同時,他們也能針對學校的其他老師開展心理健康教學培訓。這擴大了專案的影響力,也讓雅安地區的心理健康教學在更長時間內得以持續進行下去。」雅安市教科所心理健康教研員劉林卉表示,她主要負責雅安地區的相關心理培訓的執行,「不少老師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甚至把心理輔導作為自己一個長期發展方向。一位來自寶興學校的老師就因興趣增強,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證。」

張慕堯說:「這項專案的最大成果在於將社會心理支援發展為一個常規化的課程,並融入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中,當學生在平日生活中遇到心理壓力問題時,這些教師也能提供相關輔導。」

除了幫助兒童提升應對災害的處理能力,巴斯夫更關心他們的未來。雅安所在的川西南地區一直存在著教育資源不均、教育水準相對落後、優秀師資匱乏的情況。為了進一步提升災區兒童的競爭力,2014年11月,第二階段的基礎教育品質改善計劃正式啟動。

救助兒童會在四川省西昌、雅安和眉山三地選擇了四所鄉鎮九年義務制學校,透過提供教學設施設備、開展教師培訓和督導、組織教學交流觀摩等方式,幫助學校提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使學生獲取更加優質的教育和發展機會。

楊亮是本次專案學校西昌市螺吉山學校的一名老師,她在2012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學校,教授初中部的語文。由於同時擔任了班主任,這位新老師與學生間的小摩擦時有發生。楊亮說:「我想從培訓中學習與學生的相處之道,增進彼此了解,同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準。」

培訓的一大重點是參與式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一方,主動提出問題並吸收知識。

在過去,課堂教學往往以老師講課此類「上大課」的方式為主,課堂氣氛相對沉悶。通過在課堂上引入小組討論、情景表演、遊戲等參與式方法,課堂氣氛變得更輕鬆,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楊亮發現,將性格不同、成績有差異的學生組成小組,共同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非常內向的學生,透過在輕鬆的氛圍中與同學討論,逐漸變得開朗起來,在班上發言也變得大膽多了;而有位曾經十分排斥寫作文的同學,經過定期的課堂小組討論後,他對寫作的看法改變了:不再當寫作是一項作業,而是與同學分享有趣故事。於是,他的作文能力慢慢提高,從什麼都寫不出,進步到能夠寫300字甚至更長的作文。」

參與式教學不僅帶來了新的方法,還有新的教育理念。培訓中,專案組邀請了一線教師出身的講師,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令楊亮收穫頗豐。過去,一旦學生不聽話,她就會批評甚至請家長。然而,計劃卻提倡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行為背後的原因。這讓楊亮開始重新理解她和學生的相處模式。於是,她改變了過往的做法,開始聆聽學生的想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改批評為鼓勵。她逐漸發現,自己與學生的距離慢慢拉近,師生關係也由緊張轉為親近。

計劃希望先進的教學方法在培訓結束後也能夠在當地得到長期的實施。在後期,教師培訓的重點轉向了授予老師們培訓的技巧,讓其將接受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教授給其他老師。如今,楊亮在她所在的學校內通過公開課、教研活動等形式積極推廣先進的教學方法,幫助教師們共同提升教學能力。

Ulrike Wilson說:「教育關乎著兒童的未來,並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教育理念將對他們的教學行為帶來長期的影響。我們將繼續支持先進教學理念的推廣,改善兒童教育環境,為兒童營造更美好的明天。」

巴斯夫基金會(BASF Stiftung)位於德國路德維希港,它依照民法成立,屬於相關稅務機構認定的非營利組織。該基金會成立於1948年,原名為BASF Jubiläums-Stiftung,經多年的演變後在2012年發展成為巴斯夫基金會。

巴斯夫基金會主要致力於為遭遇各種非個人過錯導致困難的人提供幫助,包括巴斯夫歐洲公司及其子公司員工、家人和其他個人以及家庭。巴斯夫基金會一貫積極參與災難救援和國際開發專案的推廣,為長期改善弱勢群體、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的生活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它在全球範圍內已參與了近60項計劃。巴斯夫基金會提供的計劃及福利的資助主要來自於其本身的收入以及巴斯夫歐洲公司、巴斯夫集團在德國的下屬公司及其員工的捐贈。

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1919年始創於英國,是全球領先的、獨立的兒童慈善組織,在全球120多個國家成立據點。

早在1920年黃河水災的時候,救助兒童會就開始為中國兒童捐款。從1980年代末,救助兒童會開始在中國大陸展開專案,目前已發展成為在中國工作的最大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擁有100多名員工。救助兒童會中國項目的總部設在北京,並在上海、四川、雲南、廣州和新疆設有專案辦公室,專案工作還覆蓋陝西、湖北、貴州、江蘇等省份。

救助兒童會關注所有兒童,尤其是弱勢和困境兒童。在中國,其工作重點是偏遠、貧困地區的兒童,特別是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的兒童,以及城市中的流動兒童,在嬰幼兒健康、兒童教育和發展、兒童保護、兒童權利治理以及為災害中的兒童提供緊急救助等方面。該組織透過直接實施專案、展開培訓、研究、宣傳和宣導等多種方式,改善和提高兒童在各方面的狀況。2016年,救助兒童會在中國開展的工作幫助了500,000名兒童和成人,資金總投入1116萬美元(約合7745萬人民幣)。